快资讯:长城举报比亚迪,为什么比亚迪更得民心?

2023-05-31 04:15:06     来源:销售与管理

作者:嘉嘉


(资料图片)

商场如战场,虽说一直以来,车企之间的明争暗斗从未停止过,但公开“撕破脸”,实名举报,还是很少见。

2023年5月25日,长城汽车盖了公章的一纸声明将比亚迪送上了热搜,随后,比亚迪一则没有加盖公章的声明进行了回复,还表示,欢迎有关部门随时过来调查、取证和检测。

事发后,两家企业的股价双双跳水,吃瓜群众看的不亦乐乎,甚至很多网友将他们之间的互怼理解为相爱相杀,无形中为品牌带来了更多的流量。

29日,比亚迪再度回应长城汽车举报,明确表示比亚迪常压油箱符合国家排放标准,合情合理,又合规合法。同时,比亚迪愿意向所有汽车同行免费分享核心技术的控制策略和原理,以及专利成果。

对于此次举报事件,我们将持续关注最新消息。

01

“延迟”举报,别有深意

2021年,比亚迪和长城汽车互相无偿转让了商标“魏”和“登陆舰”。也是在这一年,长城首席增长官李瑞峰说过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:“天下车企一家亲”。

时隔一年多后,长城将“一家亲”的两车企一起送上热搜。

“吹灭别人的灯,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!阻挡别人的路,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!”比亚迪品牌及公关事业部总经理李云飞25日午间在社交平台转发上述声明的同时表示。

两大头部车企公开“互撕”引发全网围观的同时,很多人感觉长城这波过于急了。

许多网友看到长城汽车的“举报声明”,第一反应就是窝里斗, 在这个紧要关头,长城手撕比亚迪,这不是“兄弟相残,外资得利”么?

在舆论场中,网友们也分成了两派,一方认为这是长城汽车打不过比亚迪而捣乱,认为同行不应该举报同行,因为中国品牌很不容易,“不管是谁赢了官司,输的是所有自主品牌”。

也有人认为,这么严肃的问题不应该打感情牌,感觉比亚迪的回应“有点避重就轻”,并未就关键问题“常压油箱”进行回复。一位网友表示“长城被水军逼急了,直接阳谋讨伐”。也有人调侃道:“长城可能是友商,给比亚迪预热。”

实际上,如果你仔细留意就会发现, 长城举报的时间是“恰到好处”。

举报信上写得很明白,4月11日就向三个有关部委递交了举报材料。

但25号才选择对外向公众宣布,为什么呢?

原因很简单,就在长城汽车发布《声明》的四个多小时后,比亚迪发布了宋Pro DM-i的冠军版。这款车在定位和配置上,正好和长城4月25日发布的哈弗枭龙、枭龙MAX撞了个满怀。两款车型同为插混产品,且均定位于入门级SUV市场,无疑是最大的竞品。

宋Pro DM-i的冠军版

这次长城的一纸声明,再次将这两款产品放到了聚光灯下。 对于市场营销而言,能够发现冲突、扩大并制造冲突的价值,是营销的胜利, 而品牌不断互怼中,冲突就这么产生了。

像这种冲突事件,是最容易引起围观的,吃瓜群众最喜欢的就是看戏,品牌在diss对手的过程中,如果成功了,还能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度,即使失败了,也能获得足够的曝光度。

更有意思的,是长城汽车近期来的一系列对外表态。

在之前的哈弗枭龙系列SUV新车发布会上,关于水军的话题也是没有放过。长城高管直言:“一些品牌在竞争中,赢了销量,输了底线,毁了行业品牌,我们绝不答应”。此话一出,瞬间占据热搜,不少人认为,长城这就是在隐喻比亚迪。

此外,在今年3月10日的长城汽车新能源干货大会上,长城汽车副总裁傅小康又放话:“悬赏1000万元打击水军”,再次引发热议。

从以上都可以看出来,长城可算是抓住了怎么去营销自己,“嘲讽对手”,上热搜抓流量。

事实上,近几年,长城在营销上来了个大反转,从之前基本不怎么做广告到现在最会做广告,成功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关注。

不管是各种炮(火炮、长城炮、山海炮、金刚炮),还是各种动物(大狗、好猫、芭蕾猫、闪电猫、酷狗、神兽),还是咖啡系列(摩卡、拿铁、玛奇朵),长城给新车命名一个比一个夸张和出圈!

这种博眼球的举措,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行业和消费者关注,而且从细分用户群体的角度来说确实也有效果。

然而,凡事都有另一面,这种多品牌战略也会带来负面效应,那就是很可能每一款车的市场保有量都不会太大,也就很难成为爆款车型,成不了爆款,也就注定了长城的各款车型都很难再达到像哈弗那样的销量成绩,成就一代经典。

此外, 面对燃油车的大势已去,和新能源车的呼啸而来,长城汽车也不得不向新能源转型。

2021年6月28日,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高调发布2025战略:到2025年,长城汽车要实现全球年销量400万辆,其中80%为新能源汽车,营业收入超6000亿元。

如此遥不可及的目标,多少让人感觉有点在“放卫星”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在这条新赛道,比亚迪自带高光,一举一动几乎都能成为行业焦点。

02

“碰瓷”行业老大

比亚迪与长城汽车,就像分别是新能源车与燃油车两大阵营的“王者”。

在2019年新能源车尚未崛起时,长城当年的销量为106万辆,在自主品牌中仅次于吉利,而彼时比亚迪的销量还不到长城的一半。

但未来的时代,是属于新能源车的。

2022年,比亚迪的销量飙升到了186.35万辆,同比增长208.64%,超越特斯拉卫冕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。

反观长城,2022年同行攻城略地之时,新能源汽车仅销售13万辆,全年销量还不到比亚迪单月销量。

此外,长城DHT混动技术直接对标比亚迪DMI混动技术,但混动车型的销量却被拉开了数量级的差距,也可谓是颜面尽失。

曾经十几万元级别家用SUV是哈弗H6的天下,月销量甚至能突破七八万,但这个神话被终结了。

比亚迪宋家族替代了它的位置,H6的辉煌已经不在。坦克系列、欧拉系列虽然都还不错,但销量王跌落神坛还是影响很大的。

更可怕的是,比亚迪不仅抢到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,而且在产品线多样化、品质性能也越来越出色,同时不仅价格几乎覆盖了从低到中高和顶级的价位。

比如卖得最好的秦、宋两款销冠车,这从燃油车厂商看,这无疑是抢饭碗的大杀器。

打又打不过,能怎么办?

所以,如果能找到机会,或者等对方露出一些破绽,那肯定要抓住时机给对手一击的。

实际上,比亚迪近几年飞速发展,旗下产品已成为对手的研究对象,不少公司买回比亚迪的车型进行拆解,以了解其技术方案和零件情况。

不难想象,困境中的长城汽车,发现比亚迪可能通过违规的方式以降低成本,后又“投诉无果”,选择将矛盾公开化。

站在长城的角度,举报比亚迪“这一枪”的连锁反应大约是被这样设定的:

1、随着舆论的发酵,长城汽车用比亚迪做背景板重回新能源赛道聚光灯下;2、比亚迪的自证(或改正)过程,将是长城汽车混动车型的全面营销攻势过程。

实际上,在混动技术领域,长城还是有扎实功底的。在前不久的哈弗枭龙发布会上,单从数据来看,长城最新一代的插电混动技术确实很强,但那时候却并没有引起市场太多关注。在内卷严重的中国市场, 长城必须想办法让它的技术获得市场认可,所以它选择了最直接的营销方式--“碰瓷”行业龙头。

在商战中,“碰瓷、怒怼式营销”是很常见的一种方式,它虽然很讨人厌但确实更加直观有效,而且成本也低。在手机行业,这种宣传方式基本是见惯不惯了,而长城选择在发布会之际寻找友商的缺点来曝光,这种营销方式本身并没什么大问题。

至于长城为何把目标选在了比亚迪身上,估计也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。

因为大家都喜欢和排名更靠前的对手产生话题,比如新势力们经常喜欢和百万豪车做对比,实际上这样就把品牌提升到与对手平等的地位,仿佛就是在跟消费者证明:“我可是有能力作为排名靠前的品牌的竞争对手的。”这就在无形中提高品牌自身的地位。而比亚迪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霸主,当然是被重点“关照”的。

当然,商业竞争不是请客吃饭,一个产业的最终崛起也决不是靠一团和气。

汽车赛道足够大,容得下比亚迪和长城汽车。 如果时间来得及,不妨大战一场之后再惺惺相惜。

实际上,在这方面,外资车企们已经做了很好的示范,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。

03

有竞争才有活力

无论这场撕逼战役最终如何收场,从消费者和产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看,我们似乎更应该乐见于它的发生。

因为 “互撕”这种事,外资品牌已经干了不止一次。

2021年7月,欧盟给宝马、奔驰和大众开出了8.7亿欧元的罚单。

原因是这三家公司都有更环保的技术,但是串通一气垄断市场,不愿意承担更高的成本,仅仅卡着欧盟的标准线而不用。

欧盟认为,这些车企联合起来,限制柴油车排放清洁技术的使用。在查证过程中,调查小组玩了一个心眼:谁先举报谁免罚,即第一个举报人可以免罚。

于是奔驰反水,送宝马和大众一个大礼包,于是大众携旗下奥迪,保时捷一同跟着宝马喜提10亿美元罚款,奔驰却躲过了。

实际上,欧美各大汽车企业互坑也不是一天两天了。

在2016年和2017年,欧盟委员会发现六家卡车制造商在定价、引入排放技术的时间这些问题上联手垄断,开出了天价罚单。

但是吧,最后落地的时候,只有5家车企被罚。

为啥只有五家呢?因为其中一家因为主动自曝,揭发别人免了一次罚款。

类似的汽车行业举报在日本也有,2016年日产集团举报三菱汽车油耗造假,夸大了测试结果。

故事的结果是,被举报后三菱股价大跌,罚款无数,日产伸出援手抄底入股三菱,成为三菱最大股东。

在奔驰宝马大众近乎垄断欧洲的情况下,奔驰还和其他两家玩举报。

在日产和三菱已经联手的情况下,还是要举报。

但是这些并未影响它们的整体竞争力,反而在一直鞭策着他们进步。

在还没有绝杀出最终前几名到底是谁的中国市场,长城大战比亚迪这类的举报不是多,而是太少了。

有竞争才有活力,手撕互怼本就是竞争的一部分。正是因为竞争对手的存在,才促使你变得更强。

但不管怎么内卷,最终企业还是要拿出产品说话,用性价比打动消费者。

关键词:

明星

电影